图片
图片
(仿古)
图片
图片
(老玉)
古玉鉴定上来说,素器之难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缺乏器型、纹饰的鉴定辅助,只看沁色,灰皮,钙化等表象不足以完善的鉴定素器。二是素器工艺痕迹,依然没离开《张家坡出土西周玉器》中陈启贤先生提到的三种痕迹结合,但是这三种痕迹在平面处的体现会有很大的区别,比如粗糙程度,组合等问题,如果没有大量的过手经验,素器上的三种痕迹很难有直观的感受。高古玉器中的戈,璧,璋,琮,带勾,工字佩,素剑饰,八刀蝉等等这类近乎素器的品类上,几乎都存在这种难体会,难把握的现象。这种情况的破解,除了理论知识之外,大量的上手是不二之选,这也是视频号回放里提到的,如果没有上手的机会,手头没有一些开门的标本玉器,高古玉还是尽量不要碰。古玉鉴定是一个系统的技术流程,不是想当然靠热情,靠喜好就能分清玩明白的种类,这个门类看似没有门槛,实际门槛很高,如果学习,上手,体悟跟不上的话,十年八年都不见得能有收获,所以我也会劝一些爱好者,如果没有条件,就别碰这个门类。红色这件仿工字佩总的来说有几个地方做的不错,算是一个高仿,或者说做的效果不错,但是这里也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破绽,借助这件仿品逐一的去观察和分析,虽然他近乎素器,但是因为有简单的工艺,所以可观察的地方就多一些。第一是整体的形制看似有长期佩戴形成的磨损,尤其是四个角都出现了弧度,这是作伪者的用心所在,但是细看,四个角的弧度基本一样。因为工字佩的加工,在汉代的做法四个角都非常挺拔,成为直角状态,磨损怎么可能四个角都磨损成一个弧度?型上的疑点。二是整体沁色不错,几乎能蒙一眼,不过细看就出现问题了。图片
三处标记,是两个问题,一是左下的标记,沁色沿着绺裂进去后,颜色浓淡没有变化,其次,右上的标记团状沁色整体一致,像糖色,但是又没任何晕散。右下的标记沁色中间深,外侧浅。也就是三处沁色都有疑点,与古代玉器深度钙化的沁色,或者浅度沁色逐渐向内,由深及浅的现象都不一样。整体形制的圆角现象,沁色的不符合常理现象,还不足以判断这件东西是新的,因为不能排除形制的少数现象或者坑口化学沁色的多变。图片
最能蒙一眼的是这张图的皮壳,表面满布晶粒状的颗粒和零星的团状凸脊,这是最能杀人的一张皮壳照片,但是这张照片却出现了另一个疑点,就是表面的红色沁并没有沁到零星的白点上。两个疑问没解决,第三个疑问来了,这个白点是钙化,还是玉质本身带的?图片
满红沁,但是白点没受色,从后一张图就看出来,这些白点是在玉质的最表面位置,无论是腐蚀还是钙化都应该是最早入沁的地方。图片
也是在这张图里,我们看到沟槽,带着前3个疑点,我们观察沟槽内的黑色残留更多,尤其是比较大的坑里,浮于表面,结合前三处的疑点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沁是假的。同时,沟槽内,可以看到尖锐的刻画工具对沟槽进行了修磨,我们上手祭坑,看馆藏八刀,甚至蒲纹玉璧的宽沟槽做法,即可以知道,汉代锉磨可以长距离进行锉磨,但是不会有尖锐的工具刮蹭痕迹,同时,老的玉器沟槽内的痕迹几乎不会出现变向。所以这个尖锐工具的刻画,就是故意为之,这是第四个疑点。图片
图片
正面侧面反光处,都可以看到只有比较明显的团状凸脊痕迹,打磨非常粗糙,而汉代的打磨则是整个高古时期的顶峰,为什么要留这些粗糙的团状凸脊?答案只有一个,故意。同时,在粗糙团状凸脊的表皮之下,缺乏晶粒凸脊及凹点的伴随,通俗来说,皮壳单薄,只有一层粗糙的皮壳,没有晶粒、晶团,甚至凸脊的皮壳的结合特征。图片
图片
再对比灰色照片这个老的工字佩这件,仿红沁的工字佩无论型,沁,皮,都出现了疑点,仿品表面容易做,越是难加工的地方越容易出破绽,比如这个凹槽切口处,对比这两个地方老的是呈现自然加工或者磨损的U型特点,而仿品则是僵硬的口子型特点,这些疑点互相综合,结果也就出现了。玉器鉴定不是一个疑点就必须否定,而是发现一个疑点只是当作一个问题,不当结论,除非有致命的关键破绽出现,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高仿玉器,鉴定的时候只有接二连三的发现疑点,才能下坚定的结论。也是一个基本的鉴定心态和方式。 入群请联系管理员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港陆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