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83年美军出兵格林纳达
1983年10月19日,美国时任总统罗纳德·里根接到了一个震动性的消息:加勒比海岛国格林纳达的总理莫里斯·毕晓普被发动政变的军人残忍处决。这个消息对里根来说原本不算坏,因为毕晓普是一个明确支持社会主义的领导人。他不仅信奉马克思主义,还与反美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保持亲密关系,这使得他的存在令美方相当不安。然而,随之而来的更坏消息是,发动政变的军人政治立场甚至比毕晓普更加极端,他们显然不愿意仅仅停留在格林纳达,而是一心想将这片岛国与古巴融为一体。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军人是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忠实拥护者,手里握有武器,他们未来对美国的潜在威胁使得里根心中不安。
展开剩余92%国务卿舒尔茨传递的其他消息令里根愈加不安,因为他了解到,在格林纳达还有上千名美国大学生和商人在当地工作与学习,他们的安全极可能受到政变军人的威胁。里根无法抑制地想起1979年发生的伊朗人质危机,当时美国驻德黑兰的大使馆被愤怒的民众围攻,52名美国外交人员被扣为人质,直到两年后才被释放。那场人质事件引发的外交危机使得前任总统卡特的声望一落千丈,最终在选举中惨败于里根。里根的智囊团深知,如果美国坐视不管格林纳达的危机,可能引发另一场导致总统下台的人质危机。
格林纳达地处加勒比海的最南端,古巴位于其北端。这两个对美国抱有敌意的国家如果紧密联结,势必危及美国在加勒比海的战略地位,美军的行动将受到对方的限制。美国向来不希望受到他国的影响。经过与舒尔茨、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法兰和参军联会主席维赛将军的紧急磋商,华盛顿的决策者们终于意识到,必须立即出兵格林纳达,以切断任何潜在的威胁。这种神逻辑从美国过去的干预行为中可见一斑:我不是因为你现在对我构成威胁而打你,而是我认为你未来可能会威胁我。这就像一个人循规蹈矩地在街上跟踪另一个人,最后扇了其一巴掌,理由是:“相信我,虽然他现在没有袭击我,但未来可能会。”
自1701年起,法国和英国先后在包括格林纳达在内的西印度群岛维持了长达200多年的殖民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通过频繁干涉和掠夺,不断将除英占岛屿外的其他加勒比岛屿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军事基地。正因如此,格林纳达的政变引发了美国资本家们的恐慌,他们惊恐革命浪潮的涌动会将他们在加勒比的利益彻底摧毁。美国政府清楚,拉丁美洲人民对其频繁的军事干预行动和经济制裁深感厌恶。
自1974年格林纳达独立以来,该国的政治局势长期混乱。在这种背景下,毕晓普的左翼政党“新宝石运动”凭借“反对帝国主义、不结盟、追求真正独立和黑人权力平等”等口号获得了民众的热烈支持,并在1979年夺取了政权。毕晓普对美国在加勒比区域的霸权政策感到愤慨,但格林纳达仅有3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0万人口,于是他决定寻求邻国古巴的支持。此举引发了美国的极大警觉,因为卡斯特罗的支持背后正是苏联,这无疑成为了美国在其后院的地雷。
自1981年以来,里根政府执政后坚定地执行“逢苏必反”的外交政策,他们对全球的民族解放运动深感威胁,并不遗余力地寻求摒弃一切可能对美国不利的力量。格林纳达的政变为美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干涉借口。讽刺的是,美国的军事行动本身是在替所谓“敌人”复仇,但在形势面前,这对里根政府来说不算什么,出卖自己昔日的盟友也是在所不惜的。很快,美国大西洋地区总司令麦克唐纳将军调集了第22航母战斗群和第124特混舰队的15艘军舰,部署了1900名海军陆战队员,并得到了第82空降师和第75游骑兵团5700名兵力的支援,直扑格林纳达。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入侵调遣了美国顶尖的两支特种部队,分别是“海豹”突击队第6队和第75游骑兵团,结果却表现令人失望。
在10月24日深夜,12名“海豹”突击队员搭乘C-130运输机空降到格林纳达的西南海域,执行对古巴在萨林斯角修建的军事机场进行侦察的任务。然而,运气不佳,那晚海面风急浪高,原定的接应艇也不知为何未能按时赶到。由于降落伞绑带没有及时解除,四名美军精英刚降落海面便被沉重的装备拖入水中,再也没有浮出水面。其余的八人在海中奋力挣扎后被美军驱逐舰救起。尽管侦察任务失败,但美军的空中行动依然展现了强大的压制力——从航母起飞的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对格林纳达的防御阵地和机场展开了猛烈攻击,随即,一个美军陆战队连队从空中实施降落。
到下午2点,美军已完全控制了萨林斯角机场,并迅速驱散了驻守的格林纳达人民军与古巴工兵。第82空降师的主力也陆续抵达战场。其实格林纳达的武装力量装备苍白,抵抗战斗意志远低于美军,几十名古巴工兵只配备了些轻武器,面对此次强大、全方位的美军进攻,几乎没有构成威胁。结果,格林纳达方面未能有效还击,美军几乎没有遭遇损失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一天的战斗中,俘获200多名古巴工兵,并摧毁了敌方仅存的几辆装甲车。
10月26日,美军第三支特种部队“三角洲”部队出动,搭乘“黑鹰”直升机向位于里士满山区的政府监狱发起突袭。没想到,守卫这座监狱的竟然有两门ZSU-23mm自行高炮,炮弹的轰鸣声当场摧毁了两架直升机。在浓厚的烟雾和火焰中,美军的计划彻底破灭,被迫撤退的他们不得不承认这次突击任务宣告失败。尽管如此,这场战争显然是一场不对等的对决,格林纳达的有限火力根本无法与美国近乎无敌的空中力量相抗衡。
到10月28日早晨,岛上的交火已基本平息,抵抗军彻底被击溃。根据数据显示,古巴和格林纳达方面的死亡人数达115人,受伤393人,被俘642人,而美军却仅有35人死亡(实际上就是死亡)和93人受伤,7架直升飞机被击毁,此外还有7架飞机轻重伤。不到十天的军事行动为美国耗费了1.3亿美元。最终美军在名义上恢复了格林纳达的“民主”和“自由”,同时也继续维持了自己的加勒比海霸权统治。尽管在此次行动中美军的通讯和情报工作表现糟糕,甚至使用的格林纳达地图是旅行社绘制的导游图,但里根和他的幕僚们最为畏惧的长时间游击战或“人民战争”并未出现,正是越南战争的惨痛教训令他们心有余悸。美国在格林纳达之所以能迅速获胜,尤其是因为政变军人早已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毕晓普及其政权采取暴力手段扼杀政敌,并在政变中杀害了前政府的主要领导人,致使普通民众感到恐惧。加之政变军人对民众示威游行开火,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抗争双方的敌意,甚至在美军占领格林纳达期间,有人举起了“感谢美国人”的标语。此外,格林纳达人民对于美国的态度也普遍更加友好,因为美国的旅游业和香料采购是格林纳达主要的收入来源,当地民众一直对美国游客和商人的热情很有印象。而自毕晓普执政后,美国的消费锐减,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许多人不禁怀念起以往的美好岁月。
最后,即使毕晓普的前政府致力于军事化,大规模扩充军队并计划在格林纳达组建一支1.4万人的军队,这对于人口仅十万的岛国来说几乎是一场无法承受的重负,因此这一极端政策也遭到广泛反对。实际上,美国在格林纳达的军事介入始终充满警惕与恐惧,因为格林纳达毕竟是英联邦成员。在美国发动入侵的前一晚,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紧急致电里根,要求其重新考虑军事行动。在美国成功入侵格林纳达后,苏联、古巴以及其他英联邦国家联合国总部都对美国的行为表示强烈反对,批评其公然侵略主权国家,这可能严重影响美英之间的关系,并使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陷入被动境地。如果格林纳达政权能够组织一定程度的民众抵抗,美国必将因为担忧国际舆论压力而选择抽身退却。
二、1993年干预索马里:美军精锐特种部队遭遇磨难
1991年索马里局势愈发动荡,总司令艾迪德向总统马赫迪发动进攻,国内更是部落、宗派冲突加剧,整个“非洲之角”陷入全面内战之中。1992年6月,根据联合国组织的调查,因战火和多年饥荒,索马里770万人口中有450万面临食物短缺的威胁,倘若继续放任局势恶化,可能会导致150万人因饥饿非等而死亡。为了避免这一人道主义灾难的发生,1992年12月,美国率先带头,联合国组织了超过四万人的特遣部队进驻索马里,对冲突各方施压,呼吁停止战斗、进行和谈。
当时,苏联已解体将近一年,而美军刚刚在海湾战争中以雷霆之势轻松打败了全苏式装备的伊拉克军队,成为当之无愧的唯一超级大国。得意忘形的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希望扩张影响力,展现其“民主”和“自由”的力量,因此在这次维和行动中表现尤为积极,甚至将长期拖欠的联合国会费也一并付清了。但自美国士兵踏上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的土地后,当地的政治人士和商界人士们心中开始盘算:这一维和任务虽然初衷美好,但开展越久就得不断消耗军费,几乎每天要烧掉过百万美元,这无疑是不划算的生意。此外,美国军队在索马里多次发生误伤平民、虐待囚犯、误炸目标等丑闻,给联合国特遣部队的形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正是美军在全球范围内屡屡敢于耀武扬威的表现:例如,1945年抗日战争后,驻华美军在中国大地上肆意横行,强买强卖、伤害无辜百姓、对中国妇女的侮辱、交通肇事等恶行的不断发生,直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崩溃为止。而联合国宗旨在于中立与公正,不侵犯他国内政,且绝不可伤害平民,但对美军来说,这些原则就如同耳旁风。由于美军在索马里逐渐引发的平民敌视情绪,再加上当地军阀的反美宣传,针对特遣部队的袭击事件愈演愈烈。到1993年5月,特遣部队开始从索马里撤离,随后任务较轻的维和部队接替特遣部队的工作,而本已平息的内战却再次失控。
这场战争给当地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流离失所的索马里人民对美军的干预充满怨恨。看到局势失控的美国政府将矛头指向了艾迪德,认为是他煽动了对维和部队的袭击,因而打算派遣特种部队执行“斩首”行动,试图捉拿或击毙艾迪德。1993年10月3日,美军组织了160名特种部队士兵,搭乘14架“黑鹰”和“小鸟”直升机,在悍马车和重型汽车的掩护下突入摩加迪沙,试图逮捕艾迪德的四名主要帮凶。
尽管参与的特种部队包括“三角洲”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特种航空兵团和游骑兵,但计划中只有160名特种兵参与行动,殊不知,行动中的空降与地面撤离进程都充满风险,且当地道路狭窄,车辆根本无法从城市中畅通无阻。结果,美军虽然顺利降落,抓到了目标,却因未能及时撤离,自身陷入敌军包围的困境。摩加迪沙的民兵们迅速响应,数千人如潮水般涌来,阵势竟然合围了区区160名美军特种兵,而美军却难以辨别谁是平民,谁是武装民兵。
在混战中,路边、窗口、街角甚至是女性的衣裙下面,随处可见敌军对美军发难。以至于美军的悍马车在猛烈射击和火箭袭击下,便成为靶子,遭受到毁灭性的袭击。战斗的混乱导致原本分散行动的美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局面,早先制定的周密部署荡然无存,指挥部在急切之下开始调派直升机营救陷入困境的士兵。美军远远低估了索马里的武装力量,未意识到对方装备了火箭弹和重武器。“黑鹰”直升机并非无懈可击,仅需一次火箭弹攻击便可使其损毁。所以,出动的5架“黑鹰”,便在战斗中遭到击落2架,其余3架也险些凶多吉少。
夜幕降临,原本计划于白天完成的作战,因为美军毫无准备而陷入了更为艰险的局面。虽然美军可以借助夜色勉强突围,但只配备了一套夜视仪的行动部队无疑被迫跟敌军一样陷入了无视觉状态。此时,美军的高科技概念及信息战战术完全失效,战争模式仿佛回到了五十年前的二战。10月3日深夜,随着伤亡人数的不断攀升,美军只得再次动用150名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士兵,搭乘21辆卡车前往摩加迪沙营救,最终在凌晨成功营救了被围的特种部队。
结局是惨痛的。第一批前往摩加迪沙的160名美军士兵中,19人遭遇不幸,73人受伤,1人被俘,合计伤亡占比高达58%。随后的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维和部队也付出了两名士兵阵亡和九人受伤的惨痛代价,此外还有两架“黑鹰”直升机和多辆车辆被毁的重大损失。第二天,索马里民兵将阵亡美军的尸体拖至街头示众,这无疑是在向克林顿政府以及美国传递一个耻辱信号。向来以“世界第一强国”自居的美国,竟被一个连正规军都算不上的地方武装如此羞辱,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同样,因抵挡敌人而不得不与艾迪德进行谈判,美国政府不得不妥协,将他们在此战中的损失一并赔偿。
尽管派遣数万军队,耗费20亿美元,索马里内战却依旧未平息,反而给美国带来了沉重的教训和丢人的后果。1993年10月7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撤出所有驻索马里部队,这也象征着联合国在索马里的维和行动彻底失败。
三、毛主席的智慧:对美国的恐惧越多,越是横行无忌
自越南战争以来,美国在对外干预上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化:一次成功,一次惨败,暴露出它存在的根本性弱点。首先是他们的骄狂自大。美国军队常常依仗自身的先进武器装备,认为侦察手段即可掌握一切,因而不顾当地的情势,随意伤害他国人民,并在全球制造敌意。同时,美国在战斗中频频体现出情报工作和作战计划的缺失,因此在战争中屡屡出丑。
其次是追求利益至上。掌握政权的人士总是将谋求非正义利益视为发动战争的主要目标,因此一旦战争时间拖长,造成显性的损失超出可获得利益,他们便开始设法抽身撤退。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客和军事决策者对死亡与损失的畏惧显得尤为明显,尤其是在民众反对声日益增大的情况下,美军往往显得不战而屈。
最重要的是,美国极为害怕持久的人民战争。作为帝国主义者,美国最害怕的就是战争的复杂性与长期化,这会威胁到他们的国内统治。因此,美国政府常想方设法实现“本地化”的战争,通过制造对立、扶持一方势力、打压另一方来达到其卑劣的目的。
然而,哪怕是人民不真真正正与他们作斗争,只要人们能够在决心上团结一致,展现出能与美国对抗到底的态度,就足以使美国的表面伪装显得脆弱不堪。对美国而言,其外部干预几乎是利益计算的游戏,涉及经济成本、国内稳定、国际舆论等多方面的考量。这样的状况越来越显露出它的弱点,美国依赖盟国合作的希望逐渐破灭,真正愿意为其卖命的国家更是屈指可数。
如今,美国妄图依靠武力与威胁维持霸权的幻想正加速破灭。在战斗中,毛主席早已看穿美国虚伪的面纱和内心的懦弱,因此坚定地强调:“美国人,你越怕他,他们就越凶;不怕他也不过如此。”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威胁和经济掠夺行为已经激起了人们的愤怒与抵制,这样的局面终将导致其失败。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已经历73年,综合实力已有了质的飞跃,世界人民追寻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正在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在保护国家统一、主权与人民利益的过程中,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最终会赢得胜利。
发布于:天津市港陆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