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讲述了一位历史人物,他因天性仁孝而闻名,甚至在身陷贫困时依然保持自己的高尚品德。他身材瘦弱到皮包骨,但始终不愿去追求高官厚禄。这个人就是桑虞,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国的人(今河南浚县)。虽然他的几位兄长都跻身高官显贵之列,朝廷甚至多次试图让他担任重要职务,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认为功名并非人生的目标。
桑虞的父亲桑冲,是一位有着深厚学识和远见卓识的人。在西晋河间王司马颙执政时,桑冲因为被推荐为司马(掌管本府军事的高级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参谋长),虽然职位尊崇,却因预见到河间王可能失势,仅仅十天后便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去职务。桑冲的远见卓识也成了后世敬仰的典范。
桑虞从小便显现出过人的仁孝之心,十四岁时父亲去世,他深感悲痛,整日哀伤,身体逐渐消瘦。为了勉强维持生计,他每天只以百粒米和野菜树叶充饥。他的姐姐曾劝他:“你如此哀伤过度,身体会受到极大损害,损伤身体也算是不孝,你要有所节制。”而桑虞却坚信,野菜和米足以支撑生命,继续过着艰苦的生活。
展开剩余72%桑家在村北有一片果园,果实刚刚成熟时,经常有窃贼翻墙偷窃。有一次,桑虞发现园门口长满了荆棘,他害怕窃贼被荆棘刺伤逃跑时惊慌失措,于是指派仆人将荆棘清理干净。偷果贼背着瓜果经过时,见到道口敞开,心知自己已被发现,主动将偷窃的瓜果送还,并向桑虞跪拜谢罪。桑虞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高兴地将所有果实赠送给他,表现出了大度与宽容。
有一次,桑虞出外旅行,住进了旅馆。与他同屋的旅客丢失了一些肉干,怀疑是桑虞所偷。桑虞没有辩解,直接脱下外衣赔偿给他。旅店老板见此情形,便对那位旅客说道:“我们这里常常丢失鸡鸭鱼肉,大多是狐狸偷的,你怎么可以随便怀疑别人?”说完,他带着那人去附近的乱坟里寻找,结果果真找到了失踪的肉干。那人赶紧要将衣服还给桑虞,但桑虞只是轻轻地扔下衣服,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桑虞的几个兄长在后赵国石勒称帝时期步入仕途,并且都在朝廷担任了显赫的职位。然而,桑虞却因向异族称臣为耻,决心隐居在海东之地。母亲去世后,他在母亲墓旁搭建庵堂,守墓尽孝。因悲痛过度,身体虚弱得几乎皮包骨头,始终未能如愿出行。五年后,石勒再度任命他为武城县令,桑虞认为武城靠近黄河,离海也不远,终于答应接受了任命。在此期间,他深得石虎太守刘征的器重,刘征升任青州刺史后,邀请桑虞担任青州长史,并兼任祝阿郡守。
刘征因病返回邺城休养,将州府的职责交给桑虞代行。当时,后赵国内政局动荡,东晋朝廷看重桑虞的父亲桑冲曾为知名人物,认为桑虞在他父亲曾服务过的地区一定能够有所作为,于是派遣东莞的华挺前来任命桑虞为宁朔将军和青州刺史。但桑虞依然保持初心,断然拒绝了这一任命,回信告知东晋,他并不追求功名。于是,他继续固守在黄河与东海一带,远离与其他政权的往来。尽管他曾在伪政权中任职,但始终没有参与反叛东晋,凭此,他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桑虞家庭和谐,五世同堂。前秦的青州刺史苻朗也十分敬重桑虞,曾专程到他家中,向桑虞的母亲行跪拜礼,令当时的人们皆为之称道。正如《孝经》所说:“百善孝为先。”桑虞以孝为本,仁爱为怀,坚守道德底线,不图功名,为后人树立了仁孝文化的榜样,广受敬仰。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发布于:天津市港陆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